贵州中黔合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

凸显青山绿水 印刻美好乡愁丨《农民日报》头版聚焦贵阳市乌当区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空间治理实践

发布时间:2021-10-20 浏览次数:0 编辑:zqhzxsj

10月19日,《农民日报》头版刊发《凸显青山绿水 印刻美好乡愁——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空间治理实践》,聚焦贵阳市乌当区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拓展农地合作,引领成立联村公司,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乡村公共空间,全域整体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具体报道如下:

 

金秋的相思河畔,融合城乡的百余里绿道,临川绕田。络绎不绝的游客沿着它,从“原味”到“黄连”,走过四季,走进村美人和、宜游宜居的美丽乌当。

  过去的五年,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凝炼出独具特色的生态健康竞争优势,奋力建设城乡治理新样板,以激活“沉睡”的乡村公共空间为出发点,对百宜镇、偏坡乡、新堡布依族乡等7个乡镇的乡村土地、道路、湖泊、河道和基础设施等公共空间资源统筹规划和特色打造,形成乌当乡村振兴的空间治理模式,通过空间整治盘活集体资产,为提振集体经济和打造美丽乡村打下基础。

  盘活空间——

  发展特色文化,乡村振兴有内涵

  “1935年4月4日,一支红军队伍途经今羊昌镇黄连村羊皮寨……”在黄连村的红军亭内,老党员罗祯寿正在给乌当中学的学生讲述红军在黄连的故事。如今的黄连村做好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红色生态旅游,今年以来前后接待游客10万人次。

  紧紧围绕“生态”和“红色”双主线,打造了红军纪念亭、红军桥、“还我河山”石壁等红色文化景点,组织体验式学习教育——“七个一”专题党课,目前已经开展40余次,红色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和丰富。

  住在观山湖区的教师李毅带着孩子来乌当旅游,首站选在了黄连村,她说:“红军亭依山而建,在这里聆听当年的红军故事,感受红色文化,是我们带孩子来旅游的主要内容。”

  “黄连村通过引入贵州风向标有限公司,发展绿色主题活动、生态观光。同时,引进冷水鱼养殖产业,带动农家乐和农产品销售,现在的冷水鱼已经变成我们的特色美食。”村党支部书记李昌志告诉记者,每年夏季和秋季是村里的旅游旺季,日接待游客最高有2100余人。

  在离黄连村70公里的下坝镇谷金村,村里的印苗文化传承人杨明秀正在缝制为游客定制的印苗服装。“5月份服饰节办完,就有好多游客预订,制作周期排到了年底。现在老了反而挣得更多了。”杨明秀告诉记者。

  “村子里的老一辈几乎都会绣,我们积极利用传承人资源,成立印苗服饰陈列馆,现在好多游客主动到村里定制衣服。”村党支部书记王万玉话语间拿起刚完成的印苗服饰递给记者看。

  作为拥有完整印苗传承文化的村庄,谷金村积极联合贵州民族大学“以研带兴”,充分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盘活原本沉寂的村庄和静态的文化,走出一条适合谷金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盘美空间——

  拓展农地合作,乡村振兴有特色

  大暑节气到来之前,百宜镇的向日葵到了盛花期,粒粒幸福籽挂满丛间枝头,朵朵致富花开遍山坡原野。家住新添寨的王旭一大早就带着女儿去拍照,“原来只知道百宜的环境好,没想到现在发展得这么漂亮。”

  基地内,顶岗实习的农校学生正在进行中后期的田间管理,为防止向日葵的锈斑病,基地的工作人员已经进行了连续一周的喷施。再过半个月,鲜切花将会成为第一批进入瓜子市场的新鲜品种。

  三年培育的向日葵种植成功,意味着农地合作又在百宜开出新的成果,为当地的乡村振兴走出集旅游和产业为一体的新路子。

  早在2019年,农职院把学生实训基地建在了百宜镇红旗村,其中核心实训基地800余亩,可同时满足至少200名学生顶岗实习及勤工俭学。

  “百宜的土质和水质非常好,方圆几公里没有工厂,种植向日葵得天独厚,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农科院加大对基地的技术投入,确保产业产值稳定。”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的教师王汉超说。

  平均每天有近千人进村游玩,平日寂静的村庄也热闹了起来,农家乐、民宿、摄影馆忙得不亦乐乎。立秋过后,基地的食用葵和油用葵开始采摘,另一边的红托住荪又宛如婀娜仙子般“破壳而出”,到来的游客又多了伴手礼带回家。

  盘富空间——

  成立联村公司,乡村振兴有产业

  青山绿水间,处处有甜蜜。新堡乡马头村的葡萄基地一直是贵阳人的“好去处”,每逢周末节假日,游客们纷纷前来采摘拍照,体验“市”外“萄”园醉乡愁。布依村庄环境优美,农家乐吃得放心,盛夏有葡萄、秋季有菌子、凛冬有葡萄果酒,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悠游往返。

  “我这30亩葡萄是900亩葡萄基地的一小部分,我们不仅作为农业采摘园向游客开放,大部分葡萄成熟以后我们会交给联村公司,统一售卖,特别优质的品种将制作成葡萄酒销售到市场上。”种植大户王平告诉记者。新堡乡以“产业基地+农产品销售+田园主题旅游”的方式融合发展,走出了既是生产线又是观赏线、既是村庄又是景区的新产业发展道路,从而带动一年四季农家乐、民宿等新的乡村业态。

  乡村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让村民真正懂经营、善经营,才能可持续地振兴乡村,新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共同体”联结。农村普遍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为此,新堡乡充分发挥联村党委对各联建村的集体统一领导作用,统筹整合多个村的资源要素,打造利益“共同体”,发展全域集体经济,建立“市场经营主体+联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模式,既稳定规模化产业,又畅通销售渠道,让农民成为发展主体。

  ——“致富人”传帮带。在新堡,如果致富人是先富起来的人,那么传帮带就是带领大家共同富裕。在乡党委的带领下,从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到增收致富,做到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大户带散户,耕地为产地,村民为技术工人,通过聘用村民加入到葡萄园区的种植采摘工作,带动村民学习掌握种植技术,成立村民技术骨干队伍,以此为乡村产业赋能。

  ——“大学生”报到。大学生毕业进村,让理想离现实近一点。刚接待完从省外来黔旅游的游客,宋银碧又熟练地给下一波游客介绍今年的金手指葡萄。6月份从财经大学毕业的她,已经在几个月的实习中,参与了修剪、采摘、销售工作,目前已经正式入职联村公司。“现在我们线上线下的销售多亏这群大学生,他们才是有想法、有办法。”村民关小敏告诉记者。

  “葡萄采摘的同时,要增加技术工人,开始羊肚菌的种植培养,忙不完的活儿,游客到我们这里不仅有景可看,一年四季还有货可带。”村民谢定婵话语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采摘工作。

  集体忙带动集体富,传统意义上的村庄“空心化”正在消解,村集体产业正在蓬勃兴起,通过建立联村党委,搭建“熟人社会+外部市场”发展模式,为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打通了新的发展路径。

  从生态旅游到学术研究,乌当区深化形成全域发展新的格局,在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的基础上,分类打造“新堡——产业带动型”“羊昌——文化保护型”“偏坡——水乡风情型”等不同类型村庄,凸显绿水青山,印刻美好乡愁。无论是任何季节来,走在乌当的乡镇间,阡陌交通,亲山近水,视野开阔,布依文化穿插其间,滋养村庄走向乡村振兴发展的快车道,也因此交出了美丽乌当的新答卷。


服务领域
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