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黔合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

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任务

发布时间:2021-11-15 浏览次数:0 编辑:zqhzxsj

 

黄承梁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彰显了我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必须在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认知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战略、大框架、大逻辑中,坚决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任务,借以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更好地推动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更好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千年大计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反之,“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百年中国共产党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奋斗史、发展史,都是党领导人民书写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史。

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的中国,自然灾难和社会动乱、战争破坏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对广大民众的自然威胁和生死存亡危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积极探索在战乱与自然灾害中如何救荒、生产、育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动源。1937年9月,边区政府就深刻认识到为从根本上改变西北大陆性的气候、温度、雨量、含蓄水源以及防止山洪泛滥,必须大量培植国家森林富源资源,广泛发动群众植树造林;1947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葭县(今佳县)发出了“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的感慨,激励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从提出“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到认识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科学发展观”到“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到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九大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一伟大历程,凸显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凸显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思想遵循,是21世纪的自然辩证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交融互动、对立统一的发展规律,其所蕴涵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等系列重大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进一步拓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视野,是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于一体的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坚持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坚持发展和保护的统一,创造性地破解了工业文明数百年来发展与保护“二元悖论”的历史性难题,是关于人类社会怎样通过“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新的实践论。

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基本立场的体现,也是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任务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这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则进一步要求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战略布局的高度,更加全面系统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及至2035年、本世纪中叶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又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和实现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的重大意义。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要更好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一方面,立足国情,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减排降耗,倒逼传统产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另一方面,面向未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建设绿色生态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国际视野看,通过宣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展现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大国担当,又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推动和引领国际社会加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和实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可以说,碳达峰、碳中和就是反映和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牛鼻子”、试金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根本。要在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历史新台阶、实现新进步的双重逻辑中,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任务。

系统把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若干实践举措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指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对孪生姊妹,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必须依靠“自然富源资源”,即作为基本生活资源的水、土壤和空气,以及作为基本劳动资源的森林、煤炭和贵金属等。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必须从生产方式、能源方式、生活方式入手,重点把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若干举措。

一是着力推动循环、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生产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生产,即“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要推动线性生产方式向“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合圈流程转变,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是加快形成部分或全面替代化石能源消费的清洁能源体系。我国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根源是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特别是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消费比重过大。在碳达峰基础上推进碳中和,首先要加大力度推动钢铁、建材建筑、化工、重型交通等传统高耗能行业产业升级,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要加快形成太阳能、风能、水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撑。不论是淘汰落后产能,还是推动生产方式和用能方式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要强化技术创新,包括直接积极研发和推广化石燃料、生物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多强调创新居首,提高防止被别人“卡脖子”的危机意识,全面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

四是大力推进自然碳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系统工程理念,加大力度增加森林碳汇,系统实施农田、湿地、荒漠改善及水土保持等自然碳汇生态工程,增加自然碳汇。

五是加快生活方式转变。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经济主义—享乐主义为主要特征,是一种高消费、高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在尽早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实现碳中和,尤其需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生产与消费、物质与精神平衡协调的社会文明机制,推动生态文明观下的绿色生活方式转型。


服务领域
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