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黔合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

环评还能做多久?

发布时间:2022-03-24 浏览次数:0 编辑:zqhzxsj

01

环评,满怀希望的涌入,却带着一身类似的疲惫纷纷逃出。它像个程序复杂的大型机器,每天都在生产着各式各样的报告。
 
领导者们也希望底层劳动者能够跟上机器的速度,每周工作八天,每天工作25小时。其存在似乎是向世人证实这样的一个事实——永动机真的存在。
 
但是,永动机真的存在吗?显然并不存在。那这台看似忙碌的机器,还能运转多久?
 
其实,对这个行业我并不悲观,我也从来不是一个消极的人。相反,历史早就深刻地提醒过我们——危机意味着转机
 
所以,纵使行业让很多人心灰意冷,但它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环保模式的创新升级潜能巨大,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远不只低头写报告。
 
写这篇文章,也是想剖析一下行业现状,顺便与大家探讨下行业未来发展可能的趋势,不喜勿喷。
 

02

先谈几个真实案例:
 
1.****二期项目
 
项目位于****,这是一个在招投标阶段就被****好心劝退的项目。单位领导层打算投标这个项目,组织现场踏勘。现场踏勘当天,跟相关工作人员聊了起来。
 
当我们表明了来意后,其中一位主管领导就说了一些关于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以及他的一些个人看法。总结起来,大概的意思就是:你们最好不要参与这次投标。
 
因为他们内部已经有一家意向单位了,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但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听罢,……,接着就匆匆结束了这次现场勘探,回到单位跟领导汇报了相关情况,然后领导表态,这个项目就此打住。

 

2.*****项目
 
项目位于某市,是个私人项目,更是个非常不靠谱的项目。说是私人老板,其实据说就是光杆司令一个,没钱没人,空手套白狼。
这个项目从前期到设计方案不知道折腾了多久,直到现在,正式建设方案仍然没有敲定。
 
依稀记得,前期接洽的时候,这位开发商就要求我们单位用最有能力的团队,用水平最高的环评师,甚至要求把参与该项目的环评师简历发给他确认,不确认不放心。环评报告一路做下来,也不知改了多少稿,单位所有的环评师基本都参与过。
 
期间,有个小插曲,由于这位老板实在是太难缠了,单位一名优秀的环评师由于不堪其扰,差点离职了。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不论是白天还是深夜12点,这位老板只要有什么想法就会立即联系环评师,各种指示狂轰乱炸,要求马上改好,最好当晚就把调整后的成果发给他。
 
狗血的事情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最关键的一点,这位老板,到现在,仍然,分文未出。

 

以上是行业里的一些事情,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之所以列举这两件,是因为每一个具体项目的背后都直接反应出行业的某一方面现状。
 

03

第一个被劝退项目,直接反应出ZF在公共项目里的话语权,侧面反应出环评单位在实际项目中的局限性。
 
展开来讲,这种局限性充斥在各种ZF主导的项目中,尤其在县一级的地方公共项目中,报告落地大都不是由设计院说了算,而是某些局长说的算,局长点头,大家就纷纷说好;局长摇头,大家就各种发难。导致单位在这些ZF项目中已经沦落到各种跪舔式讨好。
 
这种由非专业的部门领导操控着源头,真的合理?更有甚者,少数主管领导为了让项目迅速上马,做出政绩,他们缺失最基本的时间概念,不论项目规模大小,都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报告。
 
在单位里,听到他们电话里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什么时候完成?试想一下,这种报告即使完成了,质量能有保障?殊不知,这样的项目破土动工之日就是深陷囹圄之时。方案调整、工程变更、图纸修改、批建不一等等,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到头来,不知浪费了多少时间。
 
有时候在想,应该让这些主管工程建设的ZF领导和当地环评领导互换岗位半年,挂职学习。
 
这样一来,不仅能从整个项目宏观层面了解问题,更好的为项目服务。更为关键的是,让那些ZF领导能够深刻地熟悉环评日常工作流程,不要急功近利,真正成为领导中国环保行业良性发展的引路人。
 
第二个私人老板的项目,直接反应出社会上的一些投机分子的投机行为。
 
在这些人眼里,项目从来不是拿来深耕细作的,甚至连真实的项目都没有。他们的世界全凭套路,对上忽悠ZF,对下忽悠环评单位,尤其是后者,深受其害——要报告必须给,要钱肯定没。
 
这类项目就像是阻碍行业这台机器良好运转的腐锈,必须予以清理。
 
另外,现阶段行业竞标机制。
 
有时候连招标文件本身的描述就模棱两可。封面到底要不要写正副本?要不要写单位名称?字体到底是黑体还是宋体……
 
有的项目从公布招标的那天到项目开标只有十天,时间为何安排得如此紧迫?很难想象这样能选出好的方案。这其中有没有利益瓜葛,很难说清楚。
低价竞标问题,各单位为了中标,让本来就不高的环评费一低再低,恶性竞争。这样只会大大降低报告及服务质量。
 
原因很简单:拿的费用少了,利益层层扒皮,剩下落到中底层的人员手里能有多少?项目有问题,想让他们跑趟现场出出主意,能积极吗?没给业主脸色看,就已经算是道德高尚了。
 
前段时间,有两会代表建议取消最低价中标,要我说,不仅要取消最低价中标,应该在招标价格控制范围内,鼓励选择高价中标。高价格未必能保证优质的服务,但低价格的服务一定很糟糕。
 
还有外省项目,有多少项目夭折在异地备案上?大家都知道要想去外省做项目,就得去当地办理备案手续,这无可厚非。但有些省份对待外地单位备案问题,态度非常消极,甚至是极度排外。往小的说这是地方保护主义,说得不好听点,就是相关部门领导的眼界太窄,格局太小。
 
再说个题外话,一本几十页的A4大小项目招标书,要价500元,这真的不是巧取豪夺?为ZF做方案,ZF难道没有义务免费提供招标书?500元一本,脸呢?
 

04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积极改善,那行业的未来将何去何从,环评单位还能残喘多久?
1.挂靠泛滥成灾,浑水摸鱼者比比皆是。
挂靠现象在行业相当普遍,无环评师但又想挣大钱,好办,找家有资质的单位挂靠,按比例缴纳挂靠费。双赢,何乐而不为?现在甚至挂靠都不用,可以直接出签字页。
但是,有些人胆子很大,不考虑项目的技术难度,什么样的项目都敢接。反正如果自己的团队搞不定,再外包,外包的不会,再外包。
最后甲方都不知道和谁去对接,项目沟通效率大打折扣,直接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质量也难说没有瑕疵。所以,有些甲方根本不把环评放在眼里,很多时候,这怨不得别人。
目前,ZF已经取消环评单位资质,一名环评师就可以注册公司。希望这一举措能够释放行业活力,缓解因挂靠带来的种种问题。
2.内部制度迂腐。
要命的是,单位永远是一个唯经验至上的地方,不论是在人事任用制度上,还是内部管理制度上,「创新」二字在行业几乎不存在。
永远重复着单调的流程:写报告→改报告→写报告→改报告。
 
3.工作强度巨大,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干过环评的人都知道,那工作强度不是一般的恐怖。虽然加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到底是加了。
晚上加班,周末加班,甚至节假日都在加班,熬夜到12点,简直家常便饭。刚入行时,乐观的我并不相信那些老员工说的这些话,心想,真有这么夸张?现在能够下午6点正常下班,会产生放假了的错觉,走路都会嘴角上扬。
加班如果能换来高收入也认了,毕竟付出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然而,很多时候结果会让人失望。
对,行业就是有这种魔力,让你鬼使神差的不计回报的加班,不加?你会有羞耻感。
每月到手5000的工资,不知道领导哪来的勇气,要求没日没夜的加班,真特么让人匪夷所思。
 

05

如果行业不正视自身的问题,依旧任由发展,那么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很可能是这样:
除了老牌大单位,其余大部分环评单位最终可能走进历史。因为早就跟不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已经属于落后的行业了。假设,新型的事务所制度的实施,未来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十人左右的优质独立环评团队。他们结构组织精简,有朝气且极具创新精神,将直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一决雌雄。
我也知道这几千字并没有什么卵用,大家看完,该套路继续套路,该加班继续加班。也可能会选择性失明,或者选择性失忆,毕竟大家都在奔于生活,
望,且行且珍惜。

 


服务领域
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