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前,举世瞩目的二十大顺利召开,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等一系列生态环保相关要求。未来,这些方针对环保产业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举世瞩目的二十大终于召开了,从二十大报告中,可以读懂中国环保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同时,还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未来,这些方针对环保产业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1 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收官
二十大报告中,跟环保产业关系最密切的其实就是这两句——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这意味着,从“大气十条”到蓝天保卫战,再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以PM2.5为主要指标的大气污染防治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基本就要收官了。
而从“水十条”开始,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再到“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以黑臭水体为主要指标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样也快要结束了。
过去十年,这两项工作曾经给环保产业带来很多的商业机会。去除PM2.5,为从事环境监测、火电超低排放的企业打开了一扇大门;而消灭黑臭水体,则为水环境治理的企业带来过无限商机。
顺利的话,未来5年,这两项工作将圆满收官。届时,环保产业会不会也像空气净化器产业那样,污染没了,产业也就随之衰落?
从某种意义上讲,环保设施的建设市场确实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而且这一变化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但从另外一方面看,环保设施的运营市场却正在悄悄地崛起。以黑臭水体治理为例,虽然“十三五”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治理好了很多条河流。但进入“十四五”以后,这些河流不是没事了,而是还要防止其返黑返臭,保证长治久清。
如何防止返黑返臭?这就需要运营来发挥作用,不光要把环保设施建设好,还要运营好,保证其持续、稳定地处理。因此,虽然PM2.5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收官了,但环保设施还是要持续长久的运营下去,而这就是环保企业的机会。
2 臭氧治理、黄河治理攻坚战来了
与此同时,PM2.5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虽然结束了,但环保工作仍然有很多短板要补。比如,水污染治理方面的管网、农村、污泥,就是未来5年需要重点填补的短板。
从生态环境部的工作重点来看,虽然上一个五年的工作陆续完成,但未来仍将有新的污染物等待我们去治理。比如,“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主要是围绕三个十条——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展开的。
到了“十三五”,主要任务则变成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具体来讲就是7个标志性战役——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而“十四五”,生态环境部的核心任务又变成了8大标志性战役——消除重污染天气、臭氧治理、柴油货车治理、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重点海域治理、长江、黄河治理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来,虽然“十三五”时期的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结束了,但“十四五”又增加了臭氧治理攻坚战。同时,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基础上,“十四五”还增加了黄河治理攻坚战。与此同时,蓝天保卫战则升级为了消除重污染天气攻坚战,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升级成了重点海域治理攻坚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也升级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攻坚战。这里边,还不包括近两年生态环境部多次提到的新污染物。
所以,PM2.5虽然治理得差不多了,但臭氧问题又凸显出来了。黑臭水体治理虽然快要收官了,但黄河治理攻坚才方兴未艾。
环保企业大可从这些新兴领域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
3 “减污”“降碳”协同值得关注
未来5年,环保企业能够大有可为的,还有降碳。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也表示,要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不仅仅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环境治理向深里走,生态环境质量从源头上、根本上改变的需要。
“降碳”工作与“减污”工作缺乏协同,以前其实是一个痛点。比如,我们原来就有环境保护税,现在又要建立碳税制度;原来有污染物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现在又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原来有绿色金融,现在又要搞碳金融……如果“各唱各的调”,就会产生负效应。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统筹推进“减污”和“降碳”,创新减污降碳协同政策机制,建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达标、达峰协同增效。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碳评”。曾经,有些部门想建立单独的碳评制度,但生态环境部去年7月27日发布了《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在原有的环评制度里把碳作为一项污染物放了进去,就实现了很好的协同效果。
其实,在很多方面,传统的“减污”工作都可以与“降碳”协同。比如监测,完全可以选择重点行业,开展CO2、CH4等温室气体监测,并纳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统筹实施。并把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生态环境统计制度,完善指标体系,统筹开展全国和地方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就表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同根同源”,都来自于化石能源燃烧、交通、农业、工业等,而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协同“减污”和“降碳”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碳达峰的根本途径,非常重要。
大家知道,过去环保企业的主要业务领域都是在“减污”。未来,如果“减污”和“降碳”能够实现协同,无疑就会给环保企业打开很多新的窗户。如今,二十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无疑释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值得环保企业关注。
未来5年,“减污”与“降碳”协同,将为环保企业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