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黔合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

环评怎么做?丨某煤炭矿区规划环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发布时间:2022-12-07 浏览次数:0 编辑:zqhzxsj

 
 
导读

环境影响评价是生态环境领域源头预防制度体系的重要一环,历经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园区、矿产、能源、水利、交通、石化、冶金等领域,优布局、调结构、控规模、顺时序、强措施,对于推动相关规划的优化调整以及建设项目的高水平准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累积了大量经验和优秀案例。值此《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20周年和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中心筛选近年来优秀环评报告,推出本专栏,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及专家解读,供环评管理及技术人员参考和借鉴,共同提升环评的质量和效力。

 

 

 

案例一:某煤炭矿区规划环评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区位特点

该矿区为新建矿区,矿区规划总面积708.16平方公里,矿区建设规模为3200万吨/年,由南至北共划分4个井田,均为井工开采方式。矿区属于典型草原沙漠化控制生态功能区,矿区内及周边分布有城镇、水源地等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矿区东北边界紧邻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南边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十分重要。

 

二、重要生态环境制约因素识别

矿区内分布的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和白垩系砂岩含水层,是区域内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也是当地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和分散式居民供水井的供水目标含水层;矿区规划开采范围与自然保护区汇水范围的重叠面积,约占保护区总汇水面积的3.55%。如何充分发挥煤炭矿区规划环评的引领作用,客观评价矿区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要求和措施,是本煤炭矿区规划环评的重要任务和评价重点。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思路及主要内容

规划环评重点分析与评价了矿区开发对第四系及白垩系含水层的影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一)对第四系及白垩系含水层的影响

 

 

 

 

矿区可采煤层埋藏深(大于700米),可采煤层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约在28米至118米之间,主要在煤系地层及上覆直罗组地层中发育,局部导入安定组隔水层。规划环评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矿区煤炭开发对第四系及白垩系含水层的影响:

一是从导水裂缝带与白垩系、第四系等地下水含水层之间的位置关系看,矿区煤炭开采后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顶界面与深层白垩系含水层的底部距离在46.9米至294米之间,与浅层第四系含水层底部最近距离约675米。

 

 

 

二是从安定组导入区隔水性能看,矿区煤炭开采的导水裂缝带与具有供水意义的目标含水层之间存在侏罗系中统安定组隔水层阻隔,隔水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棕色及杂色砂质泥岩和泥岩,全区发育。导水裂缝带局部导入安定组隔水层的面积约7.3平方公里,导入区的安定组剩余隔水层保护厚度在46.9米至178米间,不会直接导通上覆含水层(图3)。

因此,矿区煤炭开采总体上对区域具有供水意义的第四系和白垩系含水层影响不大。

 

 

 

 

(二)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影响

矿区涉及2处城镇集中水源地,水源地取水层均为白垩系含水层。水源地A已建成水源井13眼,其中12眼位于勘查区,1眼位于矿井1内,保护区总面积0.13平方公里;水源地B已建成2眼水源井,均位于矿井1内,保护区面积为0.0072平方公里(图4)。

规划环评从水源地取水层位及开采沉陷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矿区煤炭开发对水源地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区煤层埋深大,矿区煤炭资源开采不会导通水源地各水源井的取水目的层白垩系含水层;水源井及周边导水裂缝带未导入安定组隔水层,其顶部距离白垩系含水层底部大于110米,矿区煤炭开采对白垩系含水层影响较小,因此不会对水源地取水水源产生明显影响。另外,根据沉陷预测,矿井1内的水源井所在区域最大沉陷影响半径约380米,除位于矿区内水源地A的2号井及紧邻矿区边界的4号井,水源地A其余水源井距开采边界大于800米,基本不受开采沉陷影响。规划环评进一步提出了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根据沉陷影响半径,对水源地A的2号井、4号井及水源地B的2个水源井建构筑物以一级保护区外扩380米留设保护煤柱。

 

 

(三)对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该煤炭矿区北侧,规划矿井4与之紧邻,矿区开发对保护区湿地补水的影响是规划环评的重点。规划环评结合前述地下水水位分析论证情况,重点分析了保护区地表汇流影响。

规划环评调查识别出矿区与保护区汇水范围的重叠面积约23.58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汇水面积的3.55%。矿区沉陷影响预测表明,汇水区沉陷最大值约21米,通过与地形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沉陷后汇水区地形总体变化趋势与原地形基本一致,同时,地势较低的中部区域,局部地段分水岭向北发生偏移(图5)。通过与原分水岭对比分析发现,矿区北部矿井4煤炭开采可能导致该井田内局部地段汇水条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地表汇流,影响面积约0.71平方公里,造成自然保护区地表汇流量损失约14.7万立方米/年,约占自然保护区汇水总量的0.107%。

为切实减缓矿区开发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规划环评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矿区的开发建设时序和布局的建议,矿井4位于保护区汇水范围内的北部区域暂缓开发。

 

 

 

 
 

 

四、专家点评

该煤炭矿区规划环评的地下水专题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关键环境问题识别准确。地下水评价专题在充分调查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识别了规划实施可能对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和白垩系砂岩含水层产生的环境影响,识别了安定组隔水层是对上述具有供水意义含水层起保护作用的关键层。

二是环境影响分析透彻。报告书合理计算了采煤引起的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分析了导水裂缝带与关键隔水层的关系,揭示了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途径。评价结果表明,采煤引起的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主要发育在煤系及上覆直罗组中,仅有局部地段导入安定组隔水层,客观评价了规划实施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三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针对性较强。在充分分析论证地下水等主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报告书提出,在3个城镇集中地下水水井的一级保护区边界外扩380米范围内留设保护煤柱,同时暂不开发位于保护区汇水范围内的4号矿井北部区域。

总体上,本矿区规划环评水文地质基础资料详实、论述充分,对矿区开发及相关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较强指导性。

 
导读

环境影响评价是生态环境领域源头预防制度体系的重要一环,历经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园区、矿产、能源、水利、交通、石化、冶金等领域,优布局、调结构、控规模、顺时序、强措施,对于推动相关规划的优化调整以及建设项目的高水平准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累积了大量经验和优秀案例。值此《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20周年和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中心筛选近年来优秀环评报告,推出本专栏,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及专家解读,供环评管理及技术人员参考和借鉴,共同提升环评的质量和效力。

 

 

 

案例一:某煤炭矿区规划环评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区位特点

该矿区为新建矿区,矿区规划总面积708.16平方公里,矿区建设规模为3200万吨/年,由南至北共划分4个井田,均为井工开采方式。矿区属于典型草原沙漠化控制生态功能区,矿区内及周边分布有城镇、水源地等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矿区东北边界紧邻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南边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十分重要。

 

二、重要生态环境制约因素识别

矿区内分布的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和白垩系砂岩含水层,是区域内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也是当地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和分散式居民供水井的供水目标含水层;矿区规划开采范围与自然保护区汇水范围的重叠面积,约占保护区总汇水面积的3.55%。如何充分发挥煤炭矿区规划环评的引领作用,客观评价矿区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要求和措施,是本煤炭矿区规划环评的重要任务和评价重点。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思路及主要内容

规划环评重点分析与评价了矿区开发对第四系及白垩系含水层的影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一)对第四系及白垩系含水层的影响

矿区主要含(隔)水层结构见图1。

图片

 

图1 矿区所在区域的主要含(隔)水层结构示意图

 

矿区可采煤层埋藏深(大于700米),可采煤层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约在28米至118米之间,主要在煤系地层及上覆直罗组地层中发育,局部导入安定组隔水层。规划环评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矿区煤炭开发对第四系及白垩系含水层的影响:

一是从导水裂缝带与白垩系、第四系等地下水含水层之间的位置关系看,矿区煤炭开采后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顶界面与深层白垩系含水层的底部距离在46.9米至294米之间,与浅层第四系含水层底部最近距离约675米(图2)。

图片

 

图2 矿区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顶界面与目标含水层的三维立体效果图

 

二是从安定组导入区隔水性能看,矿区煤炭开采的导水裂缝带与具有供水意义的目标含水层之间存在侏罗系中统安定组隔水层阻隔,隔水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棕色及杂色砂质泥岩和泥岩,全区发育。导水裂缝带局部导入安定组隔水层的面积约7.3平方公里,导入区的安定组剩余隔水层保护厚度在46.9米至178米间,不会直接导通上覆含水层(图3)。

因此,矿区煤炭开采总体上对区域具有供水意义的第四系和白垩系含水层影响不大。

图片

 

图3 安定组导入区及与导裂带发育顶界面关系立体效果图

 

(二)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影响

矿区涉及2处城镇集中水源地,水源地取水层均为白垩系含水层。水源地A已建成水源井13眼,其中12眼位于勘查区,1眼位于矿井1内,保护区总面积0.13平方公里;水源地B已建成2眼水源井,均位于矿井1内,保护区面积为0.0072平方公里(图4)。

规划环评从水源地取水层位及开采沉陷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矿区煤炭开发对水源地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区煤层埋深大,矿区煤炭资源开采不会导通水源地各水源井的取水目的层白垩系含水层;水源井及周边导水裂缝带未导入安定组隔水层,其顶部距离白垩系含水层底部大于110米,矿区煤炭开采对白垩系含水层影响较小,因此不会对水源地取水水源产生明显影响。另外,根据沉陷预测,矿井1内的水源井所在区域最大沉陷影响半径约380米,除位于矿区内水源地A的2号井及紧邻矿区边界的4号井,水源地A其余水源井距开采边界大于800米,基本不受开采沉陷影响。规划环评进一步提出了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根据沉陷影响半径,对水源地A的2号井、4号井及水源地B的2个水源井建构筑物以一级保护区外扩380米留设保护煤柱。

图片

 

图4  矿区开采布局与水源地水源井的关系图

 

(三)对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该煤炭矿区北侧,规划矿井4与之紧邻,矿区开发对保护区湿地补水的影响是规划环评的重点。规划环评结合前述地下水水位分析论证情况,重点分析了保护区地表汇流影响。

规划环评调查识别出矿区与保护区汇水范围的重叠面积约23.58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汇水面积的3.55%。矿区沉陷影响预测表明,汇水区沉陷最大值约21米,通过与地形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沉陷后汇水区地形总体变化趋势与原地形基本一致,同时,地势较低的中部区域,局部地段分水岭向北发生偏移(图5)。通过与原分水岭对比分析发现,矿区北部矿井4煤炭开采可能导致该井田内局部地段汇水条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地表汇流,影响面积约0.71平方公里,造成自然保护区地表汇流量损失约14.7万立方米/年,约占自然保护区汇水总量的0.107%。

为切实减缓矿区开发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规划环评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矿区的开发建设时序和布局的建议,矿井4位于保护区汇水范围内的北部区域暂缓开发。

图片

 

 

图5  矿区规划开采区与自然保护区汇水区位置关系示意图
 

 

四、专家点评

该煤炭矿区规划环评的地下水专题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关键环境问题识别准确。地下水评价专题在充分调查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识别了规划实施可能对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和白垩系砂岩含水层产生的环境影响,识别了安定组隔水层是对上述具有供水意义含水层起保护作用的关键层。

二是环境影响分析透彻。报告书合理计算了采煤引起的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分析了导水裂缝带与关键隔水层的关系,揭示了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途径。评价结果表明,采煤引起的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主要发育在煤系及上覆直罗组中,仅有局部地段导入安定组隔水层,客观评价了规划实施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三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针对性较强。在充分分析论证地下水等主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报告书提出,在3个城镇集中地下水水井的一级保护区边界外扩380米范围内留设保护煤柱,同时暂不开发位于保护区汇水范围内的4号矿井北部区域。

总体上,本矿区规划环评水文地质基础资料详实、论述充分,对矿区开发及相关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较强指导性。


服务领域
大家关注